都说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,所谓科学就是管理是有一套基本的规律可以遵循的;所谓艺术,是这些基本规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,必须因地制宜,因人而异,“度”的把握要依靠管理者个人的感悟,思考和总结。
联想的柳传志说管理企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搭班子,带队伍,用书面语表达就是人才管理,个人非常赞同。乔布斯生前也曾经表示,他大约有70%的时间都是在做与人才相关的工作,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企业或部门需要的人,同样人才是我们基层管理者首当其冲的工作。对于此问题,各种书籍杂志论述多如牛毛,作为NVT管理层,我个人感悟最深的有如下几点:
首先是对自己和下属有个相对准确的评估和定位。你管理的部门或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,你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,现有下属的能力和潜力如何。
其次要容忍和接受各种特点的人才,只要他是对公司和部门有利的,或者至少优点是大于缺点,同时缺点不是这个职位需求的死穴。比自己优秀的人更需要。确实通常人都会与自己个性相投的人走在一起,但越是职级越高的管理者,确越要避免这种趋势,因为仅靠意气相投的几个人,或许可以很好完成一个小组的工作,但通常无法适用于整个部门或公司。
最后,平常要注意观察和发掘有接班潜质的人选,有个简单的思考逻辑:如果你要去创业,你会带上谁?要成为创业伙伴,无疑人品和能力俱佳。问题来了,你的上司要去创业,会带上你吗?
谈到如何带队伍,我赞同管理者类似球队教练的比喻。在NVT,更适合把管理层、员工分别比喻成教练、球员。回想一下教练是如何工作的:首先是队员挑选,就是前面谈到的搭班子。接下的工作就是把各种特点的队员放到球队不同的位置,通过训练,强化优点,补强缺点,可以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补强,也可通过不同位置的队员互补。所以简单说就两件事,放人到合适位置,及如何提供各种训练,理论的,实战的,一对一的等等。真正的比赛来临,还需临场指挥。赛后及时总结,有必要还需调整人员位置安排。在NVT,因为人员紧缺或是经验不足,教练需兼任队员,关键时候得亲自披挂上阵。但亲自上场不是最终目的,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,让队员尽快成长。这个时候,你最感慨的是要有几个能打多个位置的多面手多好!另外,教练通常并不能全部决定队员的人选,你接手的部门可能充斥着各种“关系户”或“庸才”,一方面管理者应该更多看到下属的优点并加以利用,另一方面积极储备可用之人用于轮替。
定规则,好比阵型和套路。成功的案例就要及时总结成为新的套路,经过训练固化,提升战斗力。和规则想匹配的就是纪律,没有纪律约束的规则是无法得到良好执行的。规则的另一面是弹性。从NVT所处的行业特性而言,永远需要很好的弹性从而提供给客户最快速的反应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,就需要管理者很好掌握并让所属充分理解与配合。
文化建设从来就不是虚无缥缈的,就是很多细节的集中体现。举例来说,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“仪式”。公司和部门都需要合适的雷打不动的仪式,比如固定的晨会或周会。有段时间,公司的品质会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召开,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在部门内部会议时我向下属坦言:品质的管控是要求纪律性的,如果品质部门自己主持的会议都没有纪律性,何来约束他人?
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领导者的特质,古语说“将熊熊一窝”就是这个道理。我认为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有三点,以身作则,引领团队合作的精神及公平公正的处理各类问题。下属都是非常“聪明”的,领导的行事风格会严重影响下属的表现。鼓励自己和下属站高一个位阶看待和处理问题,团队合作就自然会上一个档次。“不患贫,患不均”,从人性的角度,人喜欢比较,很多的工作氛围不佳的事例大多都是因此而起。马上,另一面的问题又来了,大搞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也是现代企业所摒弃的。这之间的平衡又回到了管理是艺术的论调。
企业和部门的管理,都是在发挥资源的最大化,资源永远都是受限制的,否则,无序扩张的后果只能是死路一条。上述所谈的一切,都要考虑到资源的限制,成本的控制。一些不好的现象值得警惕,如招聘定薪时尽量往高处靠,追求组织的大而全等。
我还想强调,知行合一永远是最难的,也是最重要的。我们往往都知道怎么做,但重点是是否真的这样做了,只有一点点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,才会慢慢达到正确的方向。
最后,用“no magic, only basic”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,意思是从企业管理而言,无法追求“一招鲜”,练好基本功落实执行比各种花哨的概念更重要!